广东市民自称手上《清明上河图》是真迹!
出自:广州日报 发表时间:2010/5/10 22:13:35 点击率:1740
本报肇庆讯 (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杨永新、李均阳摄影报道) 在5月1日开展的上海世博会上,中国馆展出国宝级画卷——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巨幅放大电子动态版,引起广大参观者的热烈追捧。而对这一幕,远在肇庆市德庆县的市民梁先生却另有感触:《清明上河图》真迹可能在我这里! 昨天,梁先生秘密邀请了本报记者,在一个偏僻而保密的地方展示他祖传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 “我这幅才是真迹!” 昨天上午,记者如约来到德城一间小商铺。随后,梁先生取出一个木盒摆在桌上,用小刀轻轻刮去封着的蜡黄。打开盖后,去掉两层防潮胶纸,最后打开一层丝绸裹布,才看到卷着的画。 梁先生戴上早已准备好的手套,将画卷缓缓展开。“千万不要用手直接触摸,得戴手套。”记者通过放大镜看到,图中人物的确栩栩如生,神态各异。令人赞叹的是,图中人物的头部大多只有绿豆粒大小,但眉毛、鼻子、嘴巴和神态却都很逼真,活灵活现。图中屋子的瓦片、树木的枝叶等也都画笔细腻。 “我个人认为,这才是原迹!”梁先生语气十分肯定。 自称北宋大臣后人 梁先生称,他是北宋大臣梁涛的第32世孙,这幅画辗转到了他的家族,一直保存至今。记者看到,这幅画右侧卷首有五个飘逸的篆体大字“清明上河图”,再右侧是“翰林学士赵孟頫题”的行书。画的上下左右还印着各种字体的红色印章。“‘清明上河图’这5个字是宋徽宗亲笔题写,上面还有个龙形的印章。‘翰林学士赵孟頫题’的上部,是个疑似‘双龙’的印章。” 在“明”字的下端,有一个拉马车飞奔的印章,“那是张择端的‘张’字,这是另一个重要证据,因为北宋画家不太喜欢写上自己的全名,就算写也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,比如画在树根上等等。这是‘张字马车’长方印。” 画卷的最后,是金代张著的题跋:“翰林张择端,字正道,东武人也,幼读书,游学于京师,后习绘事,本工其‘界画’,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,别成家数也,按向氏《评论图画记》云,《西湖争标图》,《清明上河图》,选入神品,藏者宜宝之。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。燕山张著跋。” “我等着专家来鉴定” 为了这张画,梁先生历时9年研究。据他研究,此《清明上河图》为手卷,画于白竹纸上,首有张择端的宝印,尾有跋文,另有宋太祖、英宗、徽宗以及明代宣德皇帝的印玺,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题字钤印。 梁先生考证说,《清明上河图》画于宋仁宗丙申年(1056年),成画于宋英宗丙午年(1066年)。而《清明上河图》的“出世”则是在1066年,颖王(后来的宋神宗)赵顼迎娶向氏为皇妃后,皇宫内举办“大宋帝国图画锦标大赛”,最终选出了神品5幅,“妙品”60幅,“能品”若干。其中张择端一人就有《清明上河图》和《西湖争标图》入选。 到了元代,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、大书画家赵孟頫出任忽必烈朝大臣时,以身体有病为由,请假回家养病。回家前夕,从宫中借出数十幅历代名家珍稀字画回去研究。四年后,赵孟頫“病愈”回来,交回的是由其妻子、儿子、弟子、侄子、姨子等共绘的摹本(后人将之戏称为“五子登科图”)。该摹本后来被清宫内府收藏,真品由赵孟頫家族收藏了150年后,因社会动荡失散民间。 到大清康熙年间,此卷被大鉴藏家、翰林学士梁清标收藏。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,梁清标府第被毁,《清明上河图》真品再次流落民间,后来就传到了梁先生祖上手中。 目前,这一消息已经引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关注。昨日下午,他们派人与本报记者联系,有可能派出专家前来鉴定真伪。 相关资料 《清明上河图》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。北宋风俗画作品,宽24.8厘米,长528.7厘米,绢本设色,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,属一级国宝。 这幅画描绘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,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,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,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,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