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h1>中国书画网</h1>
首 页
网站简介
历代书画家
近现代名家
当代名家
院士展厅
分类展厅
书画销售
人体艺术
书画知识
联系我们
 
书画知识
+ 国画知识
+ 文房四宝
+ 书法知识
+ 油画知识
+ 书画鉴赏
+ 国画流派
+ 收藏知识
+ 中国书法家协会概况
+ 全国各省市美术家协会介绍
+ 中国美术家协会概况
+ 全国各省市书法家协会介绍
+ 书画百科
参展指南
我要参展
参展须知
 
 
 您现在的位置: 大中华书画网 >> 书画知识 - 概述中国花鸟画写生与创作方法

概述中国花鸟画写生与创作方法

出自:大中华书画网    发表时间:2012/12/7 15:04:22    点击率:17997

一、概述 
(一)理论、生活、技巧同步共进
  
学习花鸟画要走一条理论、生活、技巧同步共进的道路。这有利于创作者全面素质的培养。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要抓住史、论两条线,并从东、西方横向的对比中加以把握。尤其要深入认识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,并认识和掌握传统笔墨的基本要素。花鸟画的创作也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。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两个方面。而记忆和写生是画家认识生活的重要手段。
  
技巧是中国画家十分重视的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识到,技巧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的,也需要在生活中得到检验。
  
传统的中国画具有十分完美的技法程式。对此,我们不仅要继承,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程式、新技法。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:一是历代画家对生活加以提炼,将自然结构变化为中国画的笔墨程式;二是画家对前人创造的笔墨程式加以改造、融合而产生新程式。

(二)临摹、写生、创作交替进行
  
临摹是学习古代绘画遗产的重要方法,也是继承和掌握前人表现技法的重要手段。临摹时,要多观察、多分析、多研究、多比较,要与写生、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。
  
临摹写意花鸟画一般采用对临、背临两种方法,而不能拓临。临摹时,要先认真分析临本,有了一些体会后再下笔。特别是要理解临本的精神气质、笔墨程式。临摹到一定程度时,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做半临摹、半创作的练习。把临摹前人技法和自己的创作结合起来,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。
  
写生是花鸟画家认识生活、搜集创作素材的主要方法。写生、速写、默写,简称为“三写”。它们是搜集创作素材的主要途径。
  
创作是目的,临摹、写生都是为创作做准备的。创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。它是思想、修养、笔墨技法等各种因素的综合。
  
在创作花鸟画时,要能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发现、捕捉、领悟自然界中蕴藏的美,并引起欣赏者的共鸣,这是一个现代花鸟画创作者极为重要的素质。
  
只有把生活中获得的感受、写生中积累的创造素材和临摹中得来的技巧进行综合安排、运用,才能不断提高花鸟画创作水平。

(三)笔墨、色彩、构图综合训练
  
笔墨、色彩、构图是中国画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。在学习过程中,既要单独训练,又要综合训练。要建立整体意识,弄清各因素在全幅作品中所起的作用。

二、花鸟画写生的本旨

  写意是中国画的艺术观、创作观。如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、“迁想妙得”、“意在笔先”、“缘物寄情,物我交融”、“神遇而迹化”、“似与不似之间”等,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。
  在写意理论的指导下,中国画既强调客观真实,又注重主观创造;既有具象的内容,又有抽象的概括;既有再现的因素,又有表现的因素。它们有机合成,构成了中国画的审美模式。
  中国画的写意观并非排斥写生,而是强调画家通过耐心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来把握形象、意境和气氛。花鸟画更是要借助无限丰富的自然世界来表现生机和生趣,来传达画家的情感。这就需要画家们在对物象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,通过思维加工,形成一种客观认识,再借助笔墨表现出来。因此,写生是学习中国画(尤其是花鸟画)的重要一环。

(二)花鸟画写生的本旨
  中国花鸟画写生的传统蔚然成风、代代相传户对花卉写生的概念,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:一是指对花卉写照,即面对实物进行物理、物情、物态的形象塑造;二是指写花卉之生意、写花卉之生机,从而表达人的精神气质,这是花卉写生的本旨。
  花鸟画的写生,一是要表现生命,二是要表达精神性,三是要有较深的文化内涵,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,四是要高扬社会属性。

(三)近现代画家的启示
  近现代有成就、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,都十分重视生活、强调写生。如齐白石就是力主写生的画家之一。他的画多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,颇有生趣。如右图的《萱花》就是他的写生之作。徐悲鸿先生也特别主张写生。他以真马为师,创作的奔马形象为世人所称颂。潘天寿、李苦禅等画家也都极为注重写生。
  纵观当今画坛,重视生活、注重写生已成为花鸟画创作的一个时代特点。

(四)体现生活、认识生活、反映生活
  生活永远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。从宏观来看,生活应该包括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两个方面。创作一幅好的作品,包括写生作品,首先要注意对社会情调和气氛的反映,准确地把握这一社会基本旋律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作品跃动着时代的光彩。
  另外,在写生时还要调动平时社会生活的因素,准确把握自然界的情趣,反映现代人对生活的态度,这也是极为重要的。

(五)熟悉物理、物情、物态
  季节性和地区性对植物的形态影响很大,写生时要加以体会,把握特征。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的形态、颜色、气韵,都各不相同,萌生和衰老时的形态也很不相同。生长条件和环境都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形态和性格。我们在把握形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,更要注意物情、物态。没有物情、物态的形是没有感情的形。

(六)培养发现能力、捕捉能力、表现能力
  写生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能力。发现能力指发现题材、意境、特征、美感等方面的能力。发现到的不一定就能画好,必须训练准确无误的捕捉能力和既能感觉到又能画得出的能力。
  表现能力存在于认识、感悟和捕捉能力之后的艺术创造过程之中。第一步是就物之形而肖其形,第二步是超其形而求其意。以意还形又需要高超的表现能力。不同感受、不同情感的表现更需要相应的表现方法。这几种能力都可以在写生中直接培养。

(七)典型形象的塑造——从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转化
  我们塑造典型形象时,首先要选择好典型角度。其角度的选择主要以结构清楚、造型美观、符合审美习惯为原则。塑造典型形象时,更要注意情感的表现和主观隋思的表达。既要重视捕捉和刻画能表达情感的形象,又要与自己的艺术风格相结合。只有这样,才能塑造出不同于别人的形象。塑造典型形象的过程是艺术再造的过程。从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转化是教学的重中之重,这需要把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联系起来。
  我曾经提出过“直觉创造”的理念,这是我在长期写生创作中体悟到的。这种提法不一定准确,也有争议,仅供学习时参考。
  “直觉创造”有两层含义:一是提倡画家把对社会生活、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与体验(写生)作为创作的重要过程,在此过程中完成信息的转移与物化——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绘画形式语言;二是指创造艺术语言酌过程是直觉(非逻辑)的思维方式,并非一般规律指导的必然结果,也不是简单的直接创造,是在生活中直觉的判别、想象和启发,是在大自然感染下的迅速反应,是认识过程的飞跃,着重表达当时最生动的感受。但这种创作方法还需要把生活中的深刻感受纳入到理性的思考之中。
  我们要根据客观特征和主观精神来塑造典型形象。典型形象应该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、加工、塑造,并且有自己深刻感受和审美主张的形象。 写生之前,要对所画的自然花木进行观察、了解和分析,至少要对花木的生长结构、生长规律和生活环境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。必要时,还要借助植物学的知识。

三、写生方法与训练方法

(一)写生方法
  1.深入、多样、全面、灵活。写生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。一般情况下,画家都要采用不同的写生方法搜集多手材料。写生时,要仔细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并做些记录。对各种花的基本特征、各种姿态都应该画下来,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。写生时,还要从中寻找构图规律,以供创作时用。有经验的画家经常应用“截断法”,即从生活中直接选取素材,截取自然景物中最精彩处予以适当处理。要在写生中记大结构、大架势、大虚实、大黑白、大气势。记录的方法也可以不同,可用线条来记结构、架势,用黑白来记层次、虚实,或是直接用笔墨、色彩来记气氛和感受。有些形象、气氛,包括联想、感悟是不可能在当时全部画出来的,因此可以做些文字记录。

  2.分类选典型。所有的花不可能都通过写生来解决,那就要选择典型、分类解决。可以从同类型的花中找出最有代表性的花进行写生,以求以点带面。

  3.重结构、找规律。花的构造十分复杂,因此,我们必须把花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弄清楚,不能随意地画。到野外写生时,还要注意以下几点:

1.把握整体气氛、气势。写生时不要看一眼画一笔,而应把握对象的整体气氛、气势。如在画花时,应先抓住花的大结构,再找出最能体现花的神韵的花瓣,按其生长结构着意刻画。

2.平面布列,讲求层次。花鸟画不强调深远,而是强调层次,一般以近景、中景为主。但层次也不可太多,一般多用两层。即使画背景,也多是处理成一个层面。近处刻画形象,远景画气氛、画气势,近实远虚,但不要有明显的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。

3.线条类化、集化、规律化。类化,就是把复杂的线条进行归纳、抽象。在一幅写生作品中,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线条归纳为几类来组织画面,但应注意这几类线条的和谐统一。集化,是指把同类线条在画面上集中使用。任伯年画藤萝时经常在一大片树枝上不着一花一叶,或将花集中在一两处,叶也很集中。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不多见的,但这样的艺术处理是有必要的。有时为了艺术规律的需要,违背生活的局部真实也是难免的。集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物象的特征而并非削弱其特征。规律化,是从杂乱中找出规律、找出秩序。其实,植物本身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。只有找出这些规律并强化它们,才会创造出具有新意的作品。

 

 


 
 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广告联系 | 本站章程 | 版权声明 | 常见问题 | 联系方式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© 2008 -2010 汉唐书画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6093847号-1 
总部:中国·北京 事业发展部:广东·惠州  联系电话:0752-2356123 邮箱:zhsh5000@163.com
中国文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