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维钊(1899—1980),原名子平,字微昭,晚署草劭翁,书斋名庄徽室,亦称圆赏楼,浙江省平湖新仓镇人。我国现代教育家,著名的书画、篆刻家,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。曾任政协浙江省三、四届委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。
民国14年(1925),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,曾任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助教。其后,在杭州女中、秀州中学、松江女中、上海圣约翰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浙江师范学院、杭州大学任教。1960年,自杭州大学中文系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开设诗词题跋课。1963年,任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主任。
其书法真、行、草、隶、篆,各体皆精。晚年独创非篆非隶,亦篆亦隶的新体——现代“螺扁”,人称陆维钊字体。陆维钊的山水画格高意远,以书法入画,配以诗词题款,以诗、书、画并著于世。他独创的“陆维钊体”,在书法界独树一帜,蜚声海内外。陆氏为镇上书香门第。1920年陆维钊负笈南京高等师范,5年后应聘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助教,为王国维的助手。
他在艺术上有两件事值得一记:一是独创“蜾扁”书法,非篆非隶、在书坛独树一帜;二是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后,首创书法篆刻科,填补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空白。
1989年陆维钊夫人李怀恭将陆氏的书画精品和收藏的文物、书籍800余件,无偿捐献给家乡。1995年平湖市建陆维钊书画院。赵朴初、沙孟海分别题书院名。
蜾扁书
蜾扁是借用古书体名,徐铉、吾丘衍等以为"非老笔不能到"。然古之蜾扁,今人无由见之。陆先生晚年独新创此体,非篆非隶,亦篆亦隶,曾称陆维俞钊体,现已称为扁篆。这是陆先生在书体上之重大突破与创造,也是对当代书坛的杰出贡献。
陆先生创造此体,有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,历时亦约十数年之久。先生自言:"《三阙》、《石门铭》、《天发神谶》、《石门颂》,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。"先生所创扁篆,即立基于《石门颂》,此点似未见尚论者拈出。如谓不然,则请看《石门颂》中坤、灵帝、堂、尤、则、登、荒、意、"宁静"之宁等字,当谓吾言不虚,然代仅此何足以创新体,故须十余年之反复探求始毕其功。
陆先生原长于篆隶,而特精隶书,隶书亦喜用篆法。六十年代中期,隶书已经成熟,集中所收"抽宝剑;缚苍龙"、"同心干;放眼量"二联,笔力千钧,龙威虎镇,气象万千,近世无有其匹。先生不满于已得之成就,甚欲创造将篆隶合一之新体。此创造欲望源于陆先生天赋中之固有(如先生喜用篆法为隶),亦缘于数十年功力之所积,创此体大致经过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易扁为长,纯用隶书之内法,整幅布局亦用隶法,即字距宽,行距紧。唯字画构造按许氏篆文,显得生硬,且篆体笔书多,扁形中显得挤压,结体不安,亦不美。
第二阶段:易扁为长,篆隶笔法并用,字书构造不变,结果,整幅布局不稳。因长形中入隶法,上窜与横突之笔梢甚多,行距难紧,整幅布局与个字结体均不美。陆先生乃作反复推敲,反复试验,反复书写,偶有成功之字则检出,一时入于着迷状态,积少成多,寻其所以美之规律,据此进行更详细之总体设计,进入第三阶段。
第三阶段:字形易成扁方,实已接近正方,个别甚至有稍呈长方者。字书构造仍用篆文,笔法亦基本用篆,即使长撇亦用篆笔内。惟横书长者用隶之波磔,然绝对不用雁尾,只如《石门颂》或《曹全碑》之书尾微微上揭而已。有双肩者,如宝盖头,用隶内法,但不用点。或用甚短之直将曲度甚微之弧线分向两旁,两旁用直拦住,直必稍稍上耸出弧线之上;或即金字塔形斜分两边,顶角一百二十度左右,到字之宽度时两肩直垂而下,不上耸。无点之盖,亦用隶法。其余则全用篆法矣。然亦甚有讲究,小口纯用篆法,大方框虽则用篆笔,但横用须时针向之弧线外拓,弧形向上拱,底线与之平行。方框内不管几横,均作平行线。结体最后还是归结到笔法组合的成功。 至此个体之字成矣,而整幅显得松散,因方形圆角之个体不易与两旁相关,先生乃出最关键、特色最著、完全出人意表之一着:将字之有左右两文者拆裂两半,中间距离拉得极大,将两半部各向左右之字紧贴。一出此着,即产生奇异效果,整幅即显得十分紧凑,精神全出,又因一行中不可能全是左右组合之字,故虽有数字中开,行气极无影响,反而出现一种奇特之美。至此,扁篆创造即告成功,时在一九七六年之际。 此为一般规律,精熟之后,随机应变处甚多。如《毛泽东答友人诗句扁篆轴》首行之"长"与《毛泽东答柳亚字七律扁篆轴》第四行之"长"字,即大相异且不能互换,前者易后者,捺笔伸出行外,后者易前者,则与其旁"章"字之扁框相撞,于此更可见先生布白迫害出神入化。
先生创造此体,极为艰苦,焚膏继晷,兀兀穷年,有时甚至用钢笔结成的千字文一通,此为珍贵资料,可惜至今不见下落。
有人以为陆先生的扁篆"功亏一篑",理由是"从先生的一些传世作品中,这种转换(笔者按:其所指为以篆之长易扁,用隶书的扁结构写篆书的圆转笔法)不无生硬之处,特别是在一些多字的大幅作品中,避让与环转的痕迹十分明显。"意见并没有错,而研究方法似误。衡量一种创造是否成功,不能依传世之不成熟的作品为依据,而应以已经成功的且已达一定数量之作品为依据。本集收入大量扁篆作品,均是陆先生晚年所作,看了这些作品,是否还有功亏一篑的感觉呢?我再从其中举出七幅,我以为是最成功的代表作,不仅足以说明陆先生的创造已毕其功,而且已经精熟。这七幅是:《毛泽东答友人诗句扁篆题签》、《毛泽东长征诗句扁篆轴》、《陈毅诗扁篆轴》、《鲁迅赠田涉归国诗扁篆轴》、《潘天寿常用印扉面题签》、《胡宛春书题签》、《毛泽东答柳亚子七律扁篆轴》。笔法篆隶兼施,方圆并用,不仅毫无硬之感,而且精练洞达(刘熙载:中透日洞,边透为达),节律内畅,蔡邕所谓?quot;若坐若行……"之生命现象,于此可见其意。即小如"潘天寿常用印集"七字,字字如画一幅,生气逸出,不可名状。而《毛泽东答柳亚子七律》这一多字大幅,更是巧夺天工。扑跌腾挪,宛如群孩之嬉戏;抑让存礼,俨然君子之风度,真是美妙无比。此幅顺看美,倒看亦美,横看亦美,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。
陆先生所创扁篆,气清骨朗,格调之高,并世无伦,若说天假之年,陆先生的扁篆将更多姿多彩,我是同意的;如谓先生的创造功亏一篑,不到大师水平,则不敢苟同。事实胜于雄辩,先生手泽所存,尚论者自能会,毋用我再多言了。